Testing 體適能測驗
:::
測驗對象

國小、國中、高中、高職、大專院校男女學生

測驗目的

利用身高、體重之比率來推估個人之身體組成

測驗器材

身高器、體重器

測驗前準備

身高、體重器使用前應校正調整

紀錄方式

將所得之身高(換以公尺為單位)、體重(以公斤為單位),代入此公式中:

身體質量指數(B.M.I)= 體重(公斤為單位) 身高2(公尺為單位)
注意事項
  1. 身高、體重計測量前應校正、調整,並求精確。
  2. 身高測量時,受試者站立時,應使其枕骨、背部、臀部及腳踵四部分均緊貼量尺。
  3. 體重測量時,應使受試者只著輕裝,以減少誤差。
方法步驟 - 身高:
1
受測者脫鞋站在身高器上,兩腳踵密接、直立,背部、臀部及腳踵四部分均緊貼量尺。
身高測量示意圖
2
受測者眼向前平視,身高器的橫板輕微接觸頭頂和身高器的量尺成直角。眼耳線和橫板平行。
身高測量示意圖
3
測量結果以公分為單位,計至小數點一位,以下四捨五入。
方法步驟 - 體重:
1
受測者最好在餐畢兩小時後測量,並著輕便服裝,脫去鞋帽及厚重衣物。
2
受測者站立於體重器上,測量此時之體重。
3
測量結果以公斤為單位,計至小數點一位,以下四捨五入。
測驗對象

國小(4 - 6年級)、國中、高中職、大專院校學生。

測驗目的

評估腹部肌耐力

測驗器材
  1. 揚聲器。
  2. 檢測專用音訊檔。
  3. 瑜珈軟墊或其他舒適質地的表面。
  4. 顏色明顯且粗糙質地的膠帶。
  5. 可丈量距離之器具。
  6. 記錄板及成績紀錄表。
器材配置流程
  1. 準備空曠場域。
  2. 準備檢測器材。
  3. 使用膠帶於瑜珈墊黏貼兩條內緣間距 11.4 公分的標示線。
紀錄方式

以次為單位,記錄其完整完成次數。

注意事項
  1. 凡醫師指示不可實施此項檢測,患有心臟病、腎臟病、下背痛、脊椎關節炎、高血壓、肺病等疾病或懷孕者,皆不可接受此項檢測。
  2. 檢測前應做適度的暖身運動。
  3. 受測者於捲腹檢測過程中,不可閉氣,應保持自然呼吸(捲腹向上時吐氣、躺下時吸氣)。
  4. 後腦枕骨在檢測進行中應避免撞擊地面。
  5. 檢測過程中受測者若感到身體不適,應立即停止檢測。
方法步驟
1
聞「預備」口令時
步驟1:受測者平躺於墊上、雙手肘完全伸直,指尖放置於第一條標示線內 緣,雙膝屈曲呈 90 度,足跟觸地。
步驟2:協測者站立於受測者前方,與受測者保持適當距離,以利於完成動作與調整膝關節角度。
2
聞第一聲指示音「登」時
步驟3:利用腹肌收縮緩慢捲曲使肩胛骨離開地面,同時手指沿著地面向前延伸,直到觸及第二條標示線,並維持捲腹動作待下一個指示音響。
仰臥捲腹測驗示意圖
3
聞第二聲指示音「登」時
步驟4:腹肌放鬆仰臥回復至預備動作,完成完整上、下動作即計算 1 次。
步驟5:受測者聽從指示音盡最大努力完成最多反覆次數。
步驟6:檢測結束後,協測者向施測者提報完成之反覆次數,並登記成績。
檢測結束判斷條件
1
足跟離開地面、借力、未跟上節拍及雙手指尖未觸摸第二標示線,皆判定為失敗。
2
當受測者失敗一次時,協測者則舉手比出數字1;失敗兩次比出數字2。
3
當兩次失敗或完成75次反覆即結束測驗。
測驗對象

國小、國中、高中、高職、大專院校男女學生

測驗目的

測驗柔軟度,評估後腿與下背關節可動範圍肌肉、肌腱與韌帶等組織之韌性或伸展度。

測驗器材

布尺(或膠布)、固定膠帶

測驗前準備
測驗前準備示意圖
  1. 將布尺放置於平坦之地面或墊子上,布尺零點(起點)那端朝向受測者,用膠帶將布尺固定於地面或墊子上, 並於25公分處劃一與布尺垂直之長線(以有色膠帶或粉筆皆可)另於布尺兩邊15公分處各劃一長線或貼有色膠帶以免受測者雙腿分開過寬。
  2. 測驗時,為保持受測者膝蓋伸直,除主測者外,可請人於旁督促提醒,但不得妨礙測量。
紀錄方式
  1. 嘗試一次,測驗二次,取一次正式測試中最佳成績。
  2. 記錄單位為公分。
注意事項
  1. 患有腰部疾病、下背脊髓疼痛、後腿肌肉扭傷、懷孕女生皆不可接受此項測驗。
  2. 測驗前做適度的熱身運動。
  3. 受測者上身前傾時要緩慢向前伸,不可用猛力前伸,測驗過程中膝關節應保持伸直不彎曲。
方法步驟:
1
受測者坐於地面或墊子上,兩腿分開與肩同(避免雙腿分開寬),膝蓋伸直,腳尖朝上(布尺位於雙腿之開)。
坐姿體前彎測驗示意圖
2
受測者雙腿腳跟底部與布尺之25公分記號平齊(需脫鞋)。
坐姿體前彎測驗示意圖
3
受試者雙手相疊(兩中指互疊),自然緩慢向前伸展(不得急速來回抖動)儘可能向前伸,並使中指觸及布尺後,暫停二秒,以便記錄。
坐姿體前彎測驗示意圖
4
兩中指互疊觸及布尺之處,其數值即為成績登記之點(公分)。
例如:
中指指尖觸及25公分之點,則登記為25公分,中指指尖若超過腳跟,所觸及之處為27公分, 則成績登記為27公分,若中指指尖觸及之點小於腳跟,若在18公分處,則登記為18公分。
測驗對象

國小、國中、高中、高職、大專院校男女學生

測驗目的

測驗瞬發力

測驗器材

石灰、皮尺

測驗前準備
  1. 準備適合測驗之平坦不滑地面。
  2. 劃一條起跳直線。
紀錄方式
  1. 成績記錄為公分。
  2. 可連續試跳2次,以較遠一次為成績。
  3. 試跳犯規時,成績不計算。
注意事項
  1. 凡醫生指示患有不宜激烈運動之疾病或懷孕女生皆不可接受此項測驗。
  2. 測驗前做適度的熱身運動。
  3. 準備起跳時手臂可以擺動,但雙腳不得離地。
  4. 受測者穿著運動鞋或赤腳皆可。
  5. 試跳時一定要雙腳同時離地,同時著地。
方法步驟:
1
受測者立於起跳線後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腳半蹲, 膝關節彎曲,雙臂置於身體兩側後方。
立定跳遠測驗示意圖
2
雙臂自然前擺,雙腳「同時躍起」、「同時落地」。
3
每次測驗一人,每人可試跳 2 次。
4
每次測驗成績丈量由起跳線內緣至最近之落地點為準。一人,每人可試跳 2 次。
測驗對象

國小男、女學生(測驗800公尺),國中、高中、高職、大專院校男(測驗1600公尺)、女(測驗800公尺)學生

測驗目的

測量心肺功能或有氧適能

測驗器材

1.計時碼錶、石灰、哨子、信號旗、號碼衣;2.田徑場或空曠之地面

測驗前準備
  1. 測量之空地或場地於測量前要準確丈量距離,並畫好起、終點線。
  2. 測量場地要保持地面平整。
紀錄方式
  1. 記錄完成800、1600公尺公尺時之時間(分與秒)。
  2. 記錄單位為秒(幾分幾秒)。
注意事項
  1. 凡醫生指示患有不宜激烈運動之疾病(如心臟病)之學生或懷孕女生皆不可接受此項測驗。
  2. 測驗前做適度的熱身運動。
  3. 測驗時儘可能選擇適宜測量之氣候和時間。
  4. 測驗時要穿著運動服裝及運動鞋。
  5. 受測者之動機與成績有密切關係,施測者要鼓勵受測者盡力完成運動,並提高測驗的動機。
  6. 測驗過程中,受測者如身體不適,可停止測驗。
  7. 測驗前一日避免從事激烈運動。
  8. 測驗前至少二小時前要用餐完畢。
  9. 測驗前宜有適度之訓練。
方法步驟:
1 運動開始時即計時,施測者要鼓勵受測者盡力以跑步完成測驗,如中途不能跑步時,可以走路代替,抵終點線時記錄時間。
800及1600公尺跑走測驗示意圖
2 測驗人數過多時,可訓練或安排協測人員或穿戴號碼衣。
測驗對象

30~65歲成年男生、女生

測驗目的

測量心肺耐力

測驗器材
  1. 碼錶。
  2. 節拍器,可用錄帶事先錄好來代替節拍器。
  3. 高35公分之質地堅實木箱,臺階表面需有防滑處理。
測驗前準備
  1. 準備高35公分高之木箱或水泥台階。
  2. 準備每分鐘96次之節拍器或音樂帶。
紀錄方式

將所有之脈博數帶入下列公式中:

體力指數= 運動持續時間(秒)x100 恢復期三次脈搏數之總和x2
注意事項
  1. 凡醫生指示不可做運動及有心臟、腎臟、肺臟、關節炎、腿肌受傷、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者、懷孕婦女皆不可接受此項測驗。
  2. 應力求正確地完成規定之動作。
  3. 先上木箱之腳也必須先下木箱。
  4. 登木箱時上半身宜盡量挺直。
  5. 登上木箱後雙腳要伸直。
  6. 登階速度應符合規定之節拍。
  7. 應避免跳上跳下之動作且不可僅以足尖上下台階。
  8. 測驗前應詳盡說明,並提供適當示範及練習。
  9. 測驗前二小時要用餐完畢。
方法步驟
1
聞「預備」口令時保持準備姿勢。
2
聞「開始」口令,節拍「1」時受測者先以右(左)腳登上臺階,節拍「2」時左(右)腳隨後登上,此時,受測者在臺階上之雙腿應伸直。
三分鐘登階測驗示意圖
3
節拍「3」左(右)腳由臺階下,接著右(左)腳下來至地面。
4
完成測瞼後,測量一分至一分三十秒、二分至二分三十秒、三分至三分三十秒,三個三十秒的腕脈博數。
5
受測者隨著節拍器之速度,連續上上下下的登階三分鐘,若上下臺階的節拍慢了三次以上;或在三分鐘未到前已無法持續登階運動時,應立即停止,記錄其運動之時間並測量其脈博數並記錄之,並用下述公式計算其體力指數。
測驗對象

國小(4 - 6 年級)、國中、高中職、大專院校學生。

測驗目的

評估心肺耐力

測驗器材
  1. 揚聲器。
  2. 檢測專用音訊檔。
  3. 長 20 公尺測驗之場域。
  4. 記錄板及成績紀錄表。
  5. 可劃分跑道之器具(如角錐,建議器材非必要)。
  6. 號碼衣(建議器材非必要)。
器材配置流程
  1. 準備空曠場域及上述檢測器材。
  2. 丈量內緣間距 20 公尺的兩條端線。
  3. 使用器具劃分跑道(跑道建議寬 1.25 公尺)。
  4. 測試檢測專用音訊檔與揚聲器
參與檢測人員
  1. 施測者:老師 1 名。
  2. 協測者:學生 2 名(每個跑道)。
  3. 受測者:學生 1 名(每個跑道)。
紀錄方式
  1. 以趟數為單位,記錄其完整完成趟數。
  2. 應依照受測者失敗狀況扣除對應趟數後,登記實際趟數。例如:受測者於第 10 級第 3 趟(86 趟)結束測驗,若失敗狀況為連續 2 次則成績登記應為第10級第1趟(84趟);若非連續則為第10級第2趟(85趟)。
注意事項
  1. 凡醫師指示不可實施此項檢測,患有心臟病、腎臟病、下背痛、脊椎關節炎、高血壓、肺病等疾病或懷孕者,皆不可接受此項檢測。
  2. 檢測前的安靜心跳率應低於每分鐘 100 次。
  3. 檢測前應做適度的暖身運動。
  4. 施測者應於檢測過程中不斷提醒受測者調整呼吸,以避免身體不適。
  5. 受測者應避免跨過跑道,以避免撞擊他人。
  6. 檢測結束後受測者應於該道次之端線後離開,以避免撞擊他人
  7. 檢測前應詳盡說明,提供適當之示範並給予練習機會
  8. 檢測過程中受測者若感到身體不適,應立即停止檢測。
  9. 結束檢測時,應防止受測者突停原地躺下或坐下,以免發生危險。
方法步驟
1
詢問受測者是否有身體不適狀況。
2
檢測前全體進行安靜心跳率量測,確定安靜心跳率低於每分鐘 100 次方可受測。
3
施測者將受測者平均分為 3 組,輪流進行檢測。如:第 1 組先為受測對象,第 2、3 組為協測者。
4
安排受測者道次順序,並排列站立於各跑道。
5
聞「測驗即將開始」口令時:
步驟1:受測者雙腳站於端線後,保持準備姿勢。
6
聞指示音「測驗即將開始,3,2,1,登」響時:
步驟2:受測者出發跑向另一端線。
步驟3:受測者於下一指示音「登」響前至少須單腳觸線,並於指示音「登」響後,雙腳須於端線後折返至另一端線。
步驟4:受測者聽從指示音盡最大努力完成最多反覆趟數。
步驟5:當受測者測驗結束,協測者即引導受測者往兩端線後退開場地。
步驟6:檢測結束後協測者向施測者提報完成之級別-趟數,並登記成績。
說明影片
檢測結束判斷條件
1
指示音「登」響前單腳未抵達端線,判定為失敗一次
2
指示音「登」響前雙腳未於端線後出發,判定為失敗一次。
3
指示音「登」未響提前出發,判定為失敗一次。
4
當受測者失敗一次時,協測者則舉手比出數字 1;失敗兩次比出數字 2,8即結束測驗。